时间:2025-08-04 来源:高工锂电
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扩张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及锂电池产业链正进入一个大规模整合的全新阶段。行业内部此前激烈的价格战正在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以“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为核心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贯穿产业链始终,从下游的整车制造,到上游的碳酸锂生产,其核心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下游的汽车制造业最先感受到了这股整合浪潮。
7月底,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一家独立的汽车央企。此举标志着汽车行业国家队层面的战略性重组迈出关键一步。
该公司董事长朱华荣公布了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集团产销规模达到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60%。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累计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
另一家汽车央企东风汽车集团,则选择了内部整合。公司新设奕派汽车科技公司,将旗下东风奕派、东风纳米和东风风神三大自主品牌归入统一管理。
这三个品牌分别定位在10万至20万元、10万元以下以及10万至15万元的市场区间。通过此次整合,东风旨在理顺品牌架构,集中资源推动其自主乘用车业务,力争在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
民营车企的动作同样迅速。2025年2月,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极氪与领克两大品牌宣布合并。领克成为极氪的非全资附属公司。吉利方面表示,此举旨在减少关联交易并消除同业竞争。
过去,两个品牌虽定位不同,但已在售价上出现交叉。整合后,品牌定位将更加清晰:极氪主攻30万元以上市场,领克聚焦20万元以上市场。
更重要的是,此举预计将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其中研发投入预计节省10%至20%,物料成本节省5%至8%。
整合的逻辑同样延伸到了产业链中游的电池业务。
在品牌整合之后,吉利于4月对其电池业务进行重组,成立独立的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过去分散于多个基地的电池业务被统一管理,并聚焦于“爆款电芯”战略,将产品线收缩至10款以内。这种策略旨在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与此同时,一个由央企主导的新能源电池国家队正在形成。7月14日,由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共同打造的动力电池企业中汽新能(原青岛力神)正式成立。
该公司不仅获得了来自央企股东的资本与市场订单支持,还公布了富锂锰基电池等新技术,并计划于2026年实现装车。其行动旨在培育一个国资背景的动力电池领军企业。
资本也在推动电池产业的整合。今年4月,广州市国资委旗下的广州工控集团正式成为孚能科技的控股股东。交易完成后,孚能科技将能更深度地融入广州本地的汽车产业链,获得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的协同支持。同时,公司还将借力国资背景,加速其在土耳其等海外基地的建设,以拓展国际市场。
产业链的整合最终也可溯源至最上游的锂资源。确保低成本、稳定的锂资源供应,已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
2025年1月,盐湖股份发布公告,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成为其控股股东,而中国五矿集团成为实际控制人。新的控股方为盐湖股份设定了到2030年将锂盐产能提升至每年20万吨的目标,这几乎是现有产能的一倍。此举显示出国家力量正在主导对国内核心盐湖资源的战略整合。
大型民营矿企也在积极行动。矿业巨头紫金矿业披露,计划收购国内主要的盐湖提锂企业藏格矿业的控制权。这笔交易将使紫金矿业迅速扩大其在锂资源领域的版图。
此外,一些公司的控制权变更也预示着新的整合可能。锂云母提锂企业江特电机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在该公司持股八年之久的个人投资者王新。公告称,新实控人在新能源产业拥有深厚积累,有望为上市公司带来资源,提升其经营效率。
这一系列从汽车到碳酸锂的整合行动表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资源正加速向拥有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
这场变革的目标很明确:推动产业从“价格内卷”转向更高维度的“价值竞争”,其结果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