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话:+86 21 51036266
中文 | English

新闻中心

8月锂市展望:当供给扩张撞上需求失速

时间:2025-08-07 来源:高工锂电

7月的锂电产业链,呈现出一幅高度矛盾的图景。一边是碳酸锂期货价格一度冲上8万元人民币/吨的关口,带动矿石价格反弹;另一边,这股涨价潮却在电池环节戛然而止,最终被疲软的终端需求所阻断。


一场预想中的供给出清,最终在现实中演变为需求摇摆。在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不匹配之下,利润挤压和预期修正也逐渐开启。


价格是影响上游原材料生产、供给的最直接因素。7月份,碳酸锂价格的上涨迅速缓解了冶炼厂的成本压力,其效果体现为供给的进一步增加。


数据显示,7月中国锂盐产量合计超7万吨,环比增速超7%。其中,以锂辉石为原料、相对成本优势更大的四川省产量大幅增加了超40%。


价格的刺激也清晰传导至矿端:进口锂辉石精矿(5.5%-6%)CIF价格在7月上涨约18%。


碳酸锂价格反弹,锂矿定价“矿随锂走”,价格上涨催生供给增加的经济规律再次得到验证。


并且,这一供给增长的预期是全球性的。澳大利亚最大的两座锂矿均提高了其2026财年的产量指引,而来自非洲等新兴市场也正进入产量爬升阶段。


与此同时,原料端的成本上涨压力却未能顺利传导至锂电产业链下游。


7月份,碳酸锂涨价推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原料成本上移约2000元/吨。但与此同时,电芯价格自6月起出现走弱迹象。


成本与价格的倒挂的同时,行业竞争格局未见好转。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今年上半年,汽车、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不升反降。其中,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的装车占比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5个百分点。


这表明,行业预期的“优胜劣汰”式整合迟迟未能发生,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而展开的价格竞争一直延续,也进一步考验全产业链的盈利能力。


真正的寒意来自终端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正从“增速放缓”滑向“规模减少”的区间。


数据显示,7月前20天,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量环比下降了12%。行行业主要企业的表现更具警示意义:


6月市场消息传出比亚迪等开始缩减产量,其7月销量则出现了约10%的环比下降;曾凭借增程技术路线高歌猛进的理想汽车,7月交付量出现同、环比双降,其中同比降幅接近40%。


需求的疲软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作为需求关键驱动力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在下半年转向“有序推进”,以避免资金提前耗尽。这实际上限制了月度刺激的强度,7月甚至出现了事实上的补贴“空窗期”。


其次,从8月开始,市场将面临去年同期高销量基数的压力,同比增速将承受更大考验。此外,前期火热的海外储能市场也随着抢装结束、开始降温。


当下来自终端的结构性困境,迫使新能源行业开始严肃思考如何渗透“余下的50%”市场。答案似乎正指向一个方向:向上突破,尤其是占领30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


这是一个正在被验证的战场。蔚来ES6在该价格带月销稳定超过4000台、小米YU7 Max版本月销超过2000台,均已证明其市场潜力,而后续将发布的特斯拉六座版Model Y和问界M8纯电版,预计将进一步激活这一赛道。


但挑战在于,高端市场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有用户研究显示,在20万元以下的市场,“电池特性”(如续航)是消费者最认可的优势之一;但在30万元以上的价格带,“安全”的重要性跃居第一,而电池特性的排名则在10位以后。


这意味着,单纯提升续航里程已不足以获取高端用户。如何提升高能量密度三元电池的安全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这也解释了为何宝马等企业坚定地推动兼具更高比能、更高安全的大圆柱电池在2026年的落地。半固态电池也被寄予厚望,多家车企、电池企业同样锁定2026放量。


这场战略转移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前景。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单车平均带电量不足45kwh,而以理想i8为例,一辆30万以上高端车型的带电量可达近100kWh。一旦高端市场被有效激活,对电池供应商的出货量将是成倍的提振。


复杂格局下,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判断已出现显著分歧。据了解,头部电池厂对下半年的排产预期出现剪刀差,预示着8月及下半年的市场将充满动荡与不确定性。


上游的增产惯性与下游的需求现实,或在下半年迎面相撞。

昭远二维码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上海昭远实业有限公司 toku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22556号-1 沪ICP备2023022556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20151号